close

          初春採海蚵〈上〉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文‧圖

       ─從野生放養到蚵仔故鄉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每年二、三月,時序入春之後,凜冽的東北季風逐漸遠颺,洶湧的浪濤也日趨緩和。幾番雨霧滋潤,轉眼間又是海蚵肥碩的時候了。居住在海邊漁村的人家,爭相開始忙著準備採蚵的工作。只要海潮一退落下去,村子裡的男女老少,紛紛攜帶著竹簍工具,三五成群到海灘礫石堆縫中尋挖海蚵。

蚵,俗名叫蠔,又叫牡蠣,台灣民間大多稱為「蚵仔」。蚵仔原是生長在淺海礁岩上的一種貝殼類軟體生物,質鮮味美,具有相當豐富的營養,因此不論在菜市場或海鮮、海產店,都是一種極受歡迎的滋養菜餚。尤其在炎炎夏日,佐以少許切絲嫩薑,煮成一道清淡怡人的鮮蚵湯,的確是開胃爽口的餐桌美食。

不過,菜市場或海產店出售供應的「蚵仔」,多半是漁民以人工養殖而成的「牡礪」,並非附著於岩石裂縫,或著生在粗糙石頭表面上,由漁村居民從海灘礫石堆中尋挖得來的「海蚵」。

海蚵,又稱「石蚵」、「岩蚵」或「岩礪」,原本盛產於台灣西南部沿海地區,但因工業廢水污染情形嚴重,加以填海造陸開闢而成的海埔新生地,更將原有海岸線破壞殆盡,野生的海蚵幾乎都已絕跡。唯有東北部、北部、澎湖、金門等地海岸,產量較多。在物稀為貴的情況下,已逐漸成為十分珍貴且不易吃到的海產之一。

在過去,每年初夏期間,海蚵的成熟孢子,隨著浪潮波濤四處漂流,碰到礁岩便攀附上去,經過秋冬兩季的成長,蚵殼已經逐漸長大,可是冬天東北季風凜冽,浪高水渾,蚵肉瘦小無比,必須經過寒冬,待海上風浪趨緩,再加上春天雨露的滋潤,海蚵才能長得又肥又大。

當時,漁民們除了四處採蚵外,有不少人也開始忙著「播種」的工作。只要海潮退落下去,他們紛紛將可以讓海蚵孢子依附成長的岩塊石頭,扛搬到海灘蚵田裡,一行行、一排排地整齊羅列擺放著,到了立夏之後,岩塊石頭上便會綻放出著一朵朵的蚵苗,明年此時,漁民們又將有無數肥大的鮮蚵可供採收了。

到了民國七十年代,由於工業污染的日趨氾濫,以養蚵為生的漁民們,為了避免蒙受波及損失,先後採用立竿、拉網、築堤等各種方法,把養殖的範圍不斷擴充到距離海灘較遠的海域,儘管海浪兇險,不過為了養家餬口,他們不得不冒險與大海搏鬥。這種靠海吃飯的辛苦,外人確實難以想像。

漁民養殖牡蠣的歷史,可以上溯到清朝年間,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。以雲林縣為例,由於擁有濁水溪、新虎尾溪、舊虎尾溪等重要溪流出海口匯集,海淡水交替,浮游生物特別豐富,相當適合牡蠣的養殖,蚵苗產量佔全國第一位,而西海岸地區許多近海養殖的中蚵,如東石、布袋等地的蚵種,都是來自這裡。稱台西為「蚵仔的故鄉」,一點都不為過。

早期牡蠣,都是野生在海域的石頭或是廢棄的竹筏,先民們試著在只是潮間帶插設竹架,串幾個蚵殼吸引蚵苗前來附著,待牡蠣成熟時再予以採收,是屬於粗放式的養殖,每個竹架頂多生長兩、三串牡蠣,這也開啟了台西養殖牡蠣的門戶。

五十年代初期,農復會(農委會前身)曾研究利用浮筒、保麗龍等吊掛蚵串養殖,但因台西潮差太大,牡蠣無法儘情地吸汲潮汐中的養份,收成不如預期,不久就被蚵農們淘汰。

六十年代未期,漁民們發展出垂下式、平掛式等養殖方法,真正開啟了台西養殖牡蠣的黃金時期。目前台西海域蚵田有上千公頃,每年至少有二億元以上的產值。

八十五年,雲林海岸線規劃成雲林離島式工業區,台塑六輕與榮工公司所開發的新興離島工區動工,佔據蚵農們的蚵棚蚵架,養殖牡蠣被迫前往海浪較大的外海,進行浮棚式放養,所以目前在台西所看到的養殖牡蠣,可以分為內海的平掛式養殖,與外海的浮棚式養殖。但大規模抽砂造陸,破壞海床,以致牡蠣養殖正面臨最嚴苛的挑戰,蚵農與工業區開發廠商之間的衝突,持續進行至今仍無法解套。 

請輸入圖片標題 早年,每當海潮退落後,漁村民眾紛紛到海灘礫石堆縫中尋挖海蚵 

請輸入圖片標題漁民手持鐵鑽在岸灘上尋挖 

請輸入圖片標題 離島漁民在岩礁上尋海蚵 

請輸入圖片標題 漁村婦女在海溝大排尋海蚵 

請輸入圖片標題  剝取出新鮮海蚵 

     初春採海蚵〈下〉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文‧圖

       ─從野生放養到蚵仔故鄉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台西海域的蚵棚,保守估計約有二千公頃。站在台西海堤舉目眺望,眼前到處是蚵田,無論海域或是內陸排水溝渠,盡是一串串代表著美味與金錢的蚵架。

乘坐膠筏出海,眼前更是一畦畦蚵田,宛若一座沒有邊際的迷宮。屬於大陸棚淺灘的蚵田,蚵農必須利用蚵架間的海溝,才能夠自由地在蚵田中穿梭工作。只是海溝上覆蓋著海潮,只有經驗豐富的蚵農們,才能毫無障礙地大海上找到通行無阻的海路。若是遊客,不是迷失在大海上,便是讓膠筏擱淺在沙洲上,動彈不得。

蚵田萬頃,配合台西夕照,勝似人間仙境,玩累了,直間撈起一簇牡蠣,直接生吃,是人間美味,來到台西一定要到蚵田享受自然的風光。

牡蠣收成取出蚵肉後,蚵農們會留下較大、較完整蚵殼,經過清洗曝曬後,堆置在空地上,準備在白露(農曆七月底)節氣以後,運至海中的蚵田放養。(台西養殖牡蠣一年四季都可以收成,放養蚵苗的季節,大都集中在白露至中秋這一段期間。)

其實,這段期間也是台西漁港、五條港突堤碼頭最為熱鬧的季節。一艘艘滿載著蚵殼的膠筏,停泊在港沿,等待潮水上漲出海作業。

一大早,東方天際才剛露出魚肚白,五條港棧橋碼頭已經人聲鼎沸,聚集著二、三十位的蚵農。無論男女,全身包裹得緊緊的,只露出一對亮麗的眼睛。他們快速地將雪白蚵殼中,從小貨車上搬至膠筏上,整齊地堆放著,準備趁著八點多海潮將飽未飽之際,出海綁掛蚵殼。

蚵農們必須利用漲潮時分,將蚵殼載至蚵田,在退潮蚵架露臉後,展開綁蚵殼的工作。一船滿載著蚵殼,數量約在一萬條左右,每艘膠筏出海至少搭配五至六名蚵農,在一個潮汐間(約二至三個小時)必須完成所有工作。

太陽的熱力隨著它的高度不斷地增高,光是坐在膠筏旁就讓人無法忍受汗流浹背,全身粘呼呼的感覺。但如此嚴苛的工作環境,似乎成為討海人甘之如飴的職場,沒有人因此放慢工作的動作。

來到蚵棚,蚵農們或站在膠筏上,或半身泡在海水中,快速地把每條長約二公尺的蚵串,牢牢地綁在預先植入的蚵架上,其間幾乎沒有人停下來喝口水。

他們說,載運蚵串的膠筏必須依賴潮水進出碼頭,而台西海岸潮位變化大,漲潮時海水直逼堤防,退潮後卻又距離海岸一、二公里,他們必須趕在潮水漲退之間,做好這項工作,才不會延誤進出港的時機。

綁蚵苗串的工作,是決定明年牡蠣生長與收成的最重要的工作。如果沒有綁好,蚵串在海浪拍打下,極易掉落流失,還算是輕微的損失,若滑落的蚵串掉在其他的蚵串上,導致蚵苗附著太多或是太少,損害就相當大了。

牡蠣的生長,就是靠這些放置在海中蚵架的蚵殼吸收蚵苗來附著,蚵苗附著後,再吸取海中的浮游生物當養分慢慢成長。牡蠣的收成期又分中蚵(一般四月收成)、以及大蚵,而中蚵一般都是台南、東石過來收購繼續放養之用,因此,台西鄉才又被稱為「蚵仔的故鄉」。經過八個月至一年的養殖後,牡蠣已經長得又肥又大,到了採收的季節。這時相鄰蚵田的蚵農們會彼此支援,進行牡蠣的採收。

採收時,蚵串自蚵架上剪下,先在海域粗略漂洗後放入竹蘿裏運回,再利用海水及自動洗蚵殼機,加以沖洗清淨,直接由怪手的機械手臂吊至卡車上,運往外縣市市場拍賣,或是直接拿回家中現剖出售給遊客。

剖牡蠣必須使用專門的蚵鑽,自牡蠣殼頂或腹緣接縫處插入,順沿殼緣先將右殼閉殼筋切斷,再將左殼閉殼筋切斷,將蚵肉放入已盛淡水的容器內,避免蚵肉水份滲出,而這些工作,大多是落在漁婦身上,平均每個婦女工作八個小時,可以剝三十台斤的牡蠣。

在台西安西府旁的道路旁邊,或是沿著台十七線道路行駛,都可以看到漁婦們辛苦剖蚵的畫面,也可以看到現場交易的情況。

請輸入圖片標題台西海岸處處可見的蚵架 

請輸入圖片標題放養前須先串蚵殼 

請輸入圖片標題 漁民從外海收回蚵串 

請輸入圖片標題 大量採收蚵串 

請輸入圖片標題  漁婦們在路旁忙著剝牡礪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台西鄉團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